随着国内汽车市场日益成熟和多元化,消费者的购车选择愈发丰富,车企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。销量数据不再仅仅是一串数字,背后还体现着车企的产品竞争力、营销策略、品牌影响力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把握能力等,可以这么说,当前的市场竞争,已经是车企全方位的实力对抗。
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每个月的销量数据都如同一场大考后的成绩单,备受关注,不仅是对车企当月市场表现的直观呈现,更是反映整个汽车市场动态与趋势的关键窗口。
乘联会公布的批售销量数据显示,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总计的批发销量为249万辆,创当月历史新高,同比增长15.1%,环比增长7.5%;今年上半年,全国乘用车厂商的累计批发销量为1327.9万辆,同比增长12.2%。
6月的车企销量前十榜单中,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当下汽车市场的格局变化,以及技术发展方向和消费者需求的演变。无论是新能源车企的崛起,还是传统车企在转型中的挣扎与突破,都能从这些数据变化中找到线索。
自主车企重塑市场新格局
比亚迪以37.8万辆的月销成绩,拿下了6月国内乘用车市场15.2%的市场份额,在国内车企销量排行榜上,再次一骑绝尘,充分彰显出了比亚迪(002594)当前强劲发力的市场态势。
比亚迪旗下的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,依然是绝对的销量担当,而在这两个系列之外,比亚迪旗下腾势、方程豹等品牌的市场业绩也是蒸蒸日上,尤其是方程豹品牌,6月表现堪称亮眼,月度交付量达1.9万辆,同比暴涨605.3%。凭借差异化产品精准覆盖多维市场需求的方程豹品牌,有可能会成为比亚迪又一个重要的市场增长极。
图片来源:方程豹
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,比亚迪构建了强大的技术和成本壁垒,不仅提升了比亚迪自身的市场竞争力,也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,加速了整个国内汽车市场的变革和整体的格局重塑。
吉利汽车的多品牌协同,也在持续绽放光芒。6月吉利汽车以23.5万辆的销量成绩,拿下了乘用车市场9.4%的份额。整个上半年,吉利汽车的累计销量接近141万辆,同比增长47%,创下历史新高。得益于上半年的优异表现,吉利汽车宣布将2025年全年销量目标从原定的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。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,选择大幅度上调年度销量目标,不仅体现出了吉利对自己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,也彰显了其在产品力、品牌力和渠道建设上的综合竞争优势。
奇瑞的6月表现也相当不错,月销量达到22.5万辆,其中接近半数是出口销量。结合奇瑞集团发布的销量数据,今年6月份,集团层面共计出口汽车10.6万辆,同比增长9.6%;整个上半年,奇瑞集团出口汽车55万辆,同比增长3.3%,保持中国车企出口第一名。
很显然,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,奇瑞汽车在国际舞台上,也展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竞争力。
在国内市场上,奇瑞凭借丰富的产品矩阵和不断提升的品牌影响力,以及持续深化的新能源转型,迎合着时下国内汽车消费的趋势变化。在海外市场上,奇瑞汽车长期以来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和对海外市场的深入耕耘,也在持续开花结果,更重要的是,面向海外市场,奇瑞目前不仅在销售产品,还在输出技术,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,也逐步打破了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固有认知,保持市场份额稳步向上的同时,整体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都有了质的提升。
捷途自由者的海外新车发布会,图片来源:奇瑞汽车
长安汽车也已经成功破解市场增长密码,靠新能源和传统燃油车两条腿走路,实现了市场的全面布局和精准发力。6月长安汽车(000625)的批售销量达到了13.9万辆,其中新能源车批售销量高达8.75万辆,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上,紧随比亚迪和吉利,是新能源车月销量季军。
新能源汽车已成为长安汽车销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
2025年上半年,长安汽车旗下的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45万辆,同比增长48.8%。分品牌来看,阿维塔、深蓝、长安启源等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各展风采,形成了从高端到主流、从轿车到SUV的完整产品矩阵,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,也提升了长安汽车在各细分市场的竞争力。
长城汽车则是凭借更具差异化的市场布局,逐步完成了企业的市场业绩重构。2025年6月,长城汽车(601633)旗下的乘用车批售销量达到9.7万辆,旗下越野产品和主打智能化的新车型,都展现出了相当不俗的市场竞争力。
分品牌看,哈弗品牌6月的整体表现显著回暖,6月售车62,396辆,同比增长30.73%。WEY品牌同样“精彩”,6月单月销量破万,达到10,197辆,同比增长246.95%。坦克作为当前国内越野车市场上的领军品牌,6月售车21,571辆。近年来,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,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也在迅速分化,硬派越野,已经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新赛道,坦克品牌的用户基盘,也是越来越大。相对而言,欧拉品牌市场承压比较大,6月售车3,283辆。虽然欧拉品牌旗下也推出了闪电猫这样的中高端产品,但该品牌的市场主体,还是以好猫为代表的小型电动车,为主要支撑。但如今的国内小型电车市场,竞争激烈程度堪称白热化,各大车企纷纷推出自己的小型电车产品,试图在这个细分市场分得一杯羹,欧拉品牌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。
合资车的坚守和转型求变
当前,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,整体都面临着严峻挑战。
市场层面,自主品牌凭借技术创新和性价比优势,不断抢占市场份额,使得合资品牌的市场空间持续被挤压。技术层面,不少合资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方面步伐迟缓,在电池技术、驶辅驾驶系统等关键领域落后于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车企。更重要的是,消费者的购车观念,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,原本对合资品牌的盲目追捧是主流,现在,大家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,而这些,对不少合资品牌而言,都属于是短板项。
南北大众依旧是合资市场上的领跑者。
6月一汽大众销量为15.8万辆, 拿下了6.3%的市场份额。从历史数据来看,一汽大众曾在国内汽车市场长期占据重要地位,销量和份额表现出色。然而,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,其市场地位受到了不小的挑战。事实上,挑战不仅来自新能源车,在燃油车领域,面对吉利、奇瑞等自主品牌推出的新车型,在技术含量和产品综合实力上,一汽大众的同级产品,优势也在逐渐缩小,目前在终端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力,反而演变为持续的价格下探了。上汽大众的情况也类似,6月,上汽大众销量为9.3万辆。
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,大众在国内市场上也在积极转型,推出更多新能源产品之外,在智能化赛道上,大众也开始与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合作,例如大众与地平线联合开发辅助驾驶解决方案,预计在2026年就将逐步搭载于大众的新车型上。
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,单纯依靠品牌溢价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,消费者在购车时,更加注重产品的综合性能、技术配置和性价比。对车企而言,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浪潮下,本土化研发深度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重要。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进行针对性研发的车企,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。对大众汽车而言,在降价求量的同时,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研发,加大在新能源和智能技术领域的投入,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,并通过与本土供应商和科技企业合作,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电动化性能,尽快实现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智能移动出行服务商的转型。
当然,不止大众,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,其他外资品牌也必须加快决策速度,优化决策流程,提高市场反应能力。还需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创新能力,加快产品的研发和升级,深入了终端用户的需求和偏好,制定更加精准的市场策略,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。
德系车企如此,日系车企,当然也不例外。
6月在国内市场上表现最好的日系车企是一汽丰田,共计售车8.3万辆,在月度车企销量前十榜单上,排名第九。目前,降价这种此前看起来与日系车不太沾边的市场策略,也已经成为主流日系车企保持市场稳定的核心手段,这种转变,其实也深刻揭示了日系所谓的精益生产模式,面对中国电动化浪潮时的脆弱性。
日系精益生产模式以其高效的生产流程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而闻名于世,曾经在汽车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然而,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,这种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。精益生产模式注重的是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,对于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相对较慢。在面对中国电动化浪潮时,日系车企未能及时调整战略,没有及时的加大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,导致在技术和产品上落后了不少。
中国电动化的高效发展,体现在技术创新、产品推出速度和市场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,最近几年,主流自主车企市场成功的关键,就在于大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,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,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不断优化产品,持续提升着用户体验。相比之下,一汽丰田等日系车企,此前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,决策链冗长,技术研发滞后,无法满足市场的快速变化。
好在进入2025年之后,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合资车企,在国内转型的速度已经明显加快,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,团队中的中国人越来越被重视了。丰田在国内开始全面推行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,赋予中国研发团队全流程的主导权。本田的本土团队,也在主导着全新的纯电平台;日产同样组建了中国专属的新能源团队,新车N7的电子电气架构,就是国内团队主导的。
图片来源:东风日产
上汽通用五菱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合资车企,旗下在售的产品基本都是自主车,但从股权结构上看,我们通常还是把上汽通用五菱归类到合资阵营中。
最近两年,国民“神车”品牌五菱和宝骏,也在做调整,从阶段性的成果看,上汽通用五菱已经进入新一轮的稳步提升期。6月上汽通用五菱销量为8.5万辆,从绝对销量上看,与其他头部车企相比,仍存在一定差距,但同比42.7%的销量增幅,还是能证明上汽通用五菱销量不断回暖的市场势头。
不过不得不说的事实是,在低端市场整体萎缩的行业大背景下,上汽通用五菱面临着品牌向上与成本控制的双重挑战。品牌向上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关键,但在品牌向上的过程中,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、营销等成本,这与成本控制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。对当前的上汽通用五菱而言,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至关重要,既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品牌形象,又要通过优化生产流程、降低采购成本等方式控制成本。面向未来,上汽通用五菱需要更加精准的定位目标客户群体,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新产品。不久前,上汽通用五菱730车系的“复活”,就引起了不小的行业关注,从宝骏730到新推出的五菱730,能否再现“国民MPV”的昔日辉煌,确实值得期待。
图片来源:五菱汽车
再来聊一聊特斯拉,目前的特斯拉,在国内的品牌光环已经消退不少,也到了需要做出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,需要注入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,来提振市场。6月,特斯拉中国售车7.2万辆。
在中国市场上,特斯拉曾是众多国内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首选品牌之一,然而,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(600617)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,众多自主新能源品牌纷纷崛起,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车型,对特斯拉的市场表现造成了严重挤压。
当然,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局面,特斯拉中国也可以选择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海外市场,毕竟较之于一众自主新能源品牌的出海尝试,特斯拉在全球舞台上的品牌认知度和接受度更高,将上海工厂转型为出口基地,特斯拉也可以更好地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,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。
上半年的车市洞察
6月刚刚过去,2025年业已过半,结合国内主流车企当前的市场表现,我们能够很清晰的感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中国车市消费趋势的显著变化。
首先是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在2025年的国内汽车市场上,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决定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,行业进入了激烈的“技术军备竞赛”阶段。混动技术的升级、800V平台的普及、辅助驾驶系统的标配化等等,都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,也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,推动着汽车产品的持续升级换代。当然,消费者也能够享受到更先进、更智能、更环保的汽车产品。
其次,国内汽车供应链的“权力”更迭也越来越明显,宁德时代(300750)、华为等科技企业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,正在逐渐取代传统Tier1,掌握产业的核心话语权。伴随着中国产业链企业的崛起,整车企业也开始重新审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,逐步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,以获取更先进的技术和零部件。
再者,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全球化双循环,也取得了显著成果,奇瑞、长城、比亚迪等自主车企不仅向海外销售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车,也开始更多的向海外市场输出技术、扩充产能、建设品牌,都在积极的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,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提升不少,我们正在逐步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。此外,不少在国内表现不佳的合资品牌,也开始依靠在中国市场上的产能布局,发力海外市场,而且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出口业绩。
当然,还有残酷的市场洗牌预警,也“高悬头上”。
小众的合资品牌或将陆续退场,就在几天前,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管理人发布消息称,因公司已无重整可能,根据部分债权人意见,经债权人委员会讨论,管理人已经申请长沙中院裁定宣告公司破产,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合资车企,正式走入历史。接下来,类似的案例会不会再次上演我们目前不得而知,但可以预测的是,无法高效整合各方资源,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的合资车企,未来面临的市场压力,只会越来越多。
此外,新势力淘汰赛也将进入生死时速的阶段,一些腰部和尾部新势力车企,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,而当前已经进入头部阵营的新势力车企,也不意味着就已经绝对安全,不少头部新势力,目前也面临着不小的市场和盈利压力,谁能“战斗”到最后,充满不确定性。
回顾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市场,我们感受到的是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整体态势,具备技术优势,并逐步完成多元化布局的企业,在一骑绝尘;通过多品牌协同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,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综合竞争力;但那些依旧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大潮中随波逐流的企业,则不得不面度越来越“恶劣”的市场环境。
展望未来,汽车市场将继续处于快速变革之中,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车企需要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,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,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,提升品牌竞争力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同时,保障自己的市场地位。
(责任编辑:王治强 HF013)